2019年1月15日

談酒癮與戒酒(上)

最近的新聞事件鬧得沸沸揚揚,希望可以促成國人正視酒癮的問題;筆者希望以一個精神科專科醫師的角度,來讓社會大眾有進一步的了解。

[什麼是酒癮]
有些人說:「我想不喝酒就可以不喝酒,不算酒癮。」有些人說:「我只是偶而喝多了一些,不算酒癮。」在精神科中有所謂的診斷準則,但是那些大家看起來會覺得難以理解,在此引用台北市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所翻譯的「自填式華人酒癮問題篩檢問卷(C-CAGE),裡面的題目是這樣:
1. 你曾經不想喝太多,後來卻無法控制而喝過量嗎?
2. 有家人或朋友為了你好而勸你少喝嗎?
3. 對於你喝酒這件事,你會覺得不好或是感到愧疚(不應該)嗎?
4. 你曾經早上一起床尚未進食之前,就要喝一杯才覺得比較舒服穩定?
如果上述題目中,有2題(或以上)答案為『是』,那就有很大的可能是屬於酒癮,需要由精神科/身心科醫師進一步介入、評估及治療。

[酒癮怎麼戒]
有些人發覺自己不能再喝下去了,或是在家人的要求下停止喝酒,結果就出現了焦慮、手抖、心悸、冒冷汗、、、、等症狀,這叫做「酒精戒斷症候群」。這最常發生在停止喝酒(或是減少喝酒)的前3天,有些人會持續到1週左右。不過,有些人會出現更為嚴重的酒精戒斷症狀,例如:觸幻覺、視幻覺、聽幻覺,甚至是癲癇發作、瞻妄(人、時、地搞不清楚),這甚至會有生命的危險。
所以,如果想要戒酒,建議尋找精神科/身心科醫師協助與處理,藉由不同的步驟,來達成戒酒的目的;但是如果已經出現剛剛所述幻覺、癲癇發作、瞻妄(人、時、地搞不清楚)的情形,就要立刻送到急診室處理。(是內外科急診,而非精神科急診!)

[戒酒第一步驟:解生理的癮]
因為酒精有抑制作用,所以當停止喝酒,就會出現上述的戒斷症狀。這時候,必須用鎮靜類的藥物來解生理的癮,緩解上述的戒斷症狀。
或許有人會認為,那只是用藥替代酒而已;事實上,一開始必須如此。當戒斷症狀獲得控制後,逐步減少鎮靜類藥物的量,最後停止。
一般而言,這段時間大約需要1-2週的時間。臨床上有些個案因為喝酒造成身體的疾病,例如:肝炎、胰臟炎、胃出血、、、、等,在內外科已經住院1-2週,都沒有碰到酒,這樣事實上生理的癮絕大部分已經過了,後續就在於如何維持不再喝酒。
這段時間,除了處理生理的癮之外,還要補充維他命,主要是維他命B1;因為長期喝酒會造成維他命B1的缺乏,而影響記憶力,所以必須在戒酒之後,持續補充維他命B1達1個月左右。
問:「那麼可不可以直接吃綜合維他命?」綜合維他命中,除了水溶性的維他命B群、C外,還有脂溶性的A、D、E、K、、、、等,過度補充反而有害。所以,最好就是單純補充維他命B1或是B群即可。(國產的就可以了,不一定要進口的!)

[戒酒第二步驟:維持不喝酒]
這是最難的部份。很多人都會說:「我只要不喝就可以了!」問題就在於,如何讓自己維持不喝。
這還是有技巧的,最有效的方式,是以認知行為模式的「再犯預防」(Relapse Prevention)。分幾個部分來說明:
如果你是抱持著:「我絕對不會再喝酒了!」那麼,通常『不小心』再喝酒的機會很大。所以,反而要抱持著:「我很有可能再喝酒,所以我要更為小心的提醒自己!」
有了這樣的心態,接下來就是要找出自己的喝酒模式。有沒有哪些情境,是會讓自己喝酒的。例如:小張常常在白天工作不如意的時候,就跟太太說不回家吃晚飯了,就跟小李在外面的小吃攤吃晚飯,『順便』就喝酒。上述這個情境,就是小張的『高危險情境』,裡面的因素進一步分析,有『工作不如意』、『跟小李出去』、『不回家吃晚飯』、『去有酒的小吃攤』等。要避免再度喝酒,那就要針對每個危險因素,去想好對策,並且去執行。如同上面的例子,如果小張工作不如意,但是還是回家吃晚飯,就不會有後續的情形了;如果小張跟小李在外面吃飯,但是選擇沒有酒的餐廳,而非有酒的小吃攤,那麼也不會再喝酒了。
看到這邊,我想大家都會覺得好累窩,很麻煩!所以,戒酒需要極高的動機,配合實際的作為,才能夠達成。我常常用測速照相來做比喻:如果你知道哪邊有測速照相,就不會被照、被罰了。相同的,如果你知道怎麼樣會『不小心』再喝酒,那麼就知道怎麼去避免了。(如果你要避免的話!)

後半段,將揭露家屬的立場,以及一般社會大眾對於戒酒的迷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