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5月16日

由郭泓志之「焦慮症」談工作適應

「郭患焦慮症 壓力影響信心」中國時報2011513日的新聞(http://news.chinatimes.com/sports/51202223/112011051300220.html
「美媒大談焦慮症 郭泓志攻佔健康版」蘋果日報2011515日的新聞(http://tw.nextmedia.com/applenews/article/art_id/33388959/IssueID/20110515

喜愛棒球的網友,應該很難不注意到這則新聞;當然,另外的一個新聞「胡金龍代打槓龜 40天沒安打」(http://news.chinatimes.com/sports/51202230/132011051500561.html),也值得注意!
職業運動員如同各行各業一樣,在工作的時候會面臨各式各樣的壓力,適當的調適,可以讓壓力變成助力,如果調適不當,則會使自己的表現反而是受到影響,而每下愈況。以同樣是在職業棒球的另一個球員「陳金鋒」來看,可以看到不同的情形與不同的結果。當初陳金鋒是被認為有足夠的能力上大聯盟的選手,可惜有好幾次上大聯盟的機會,卻都無法揮出安打;同時期台灣選手的第一支安打是曹錦輝打出來,而第一支全壘打則是郭泓志打出來的,可以想像得到,當初陳金鋒所面臨的壓力有多大!回國之後,這幾年下來,今年陳金鋒在自己的球衣上面繡上「C」,代表隊長,背負著桃猿隊拿冠軍的使命,就在前幾天揮出再見全壘打。同樣是高壓力的狀態,不同的結果,我想代表著不同的調適!
在面臨低潮時,常常會一方面鼓勵自己,另一方面嘗試給自己自我建設,我一定能夠投好(打好);可是另一方面,心中會有另一個聲音:「萬一這次再投不好(打不好),怎麼辦?我還會有機會嗎?會不會被放入傷兵?會不會被下放或是釋出?」這樣子,負面的思考重複出現,與自我鼓勵、激勵的力量互相抵消;而且隨時有一個不好的結果,在旁邊一直虎視眈眈,更加深了那種焦慮感。最後的結果,就是表現不如預期。
焦慮,通常以一種持續、漂浮不定的輕中度害怕感為主,容易慌亂緊張,對環境訊息維持在高警覺狀態,對事情的預期性焦慮也比一般人高,神經質、顫抖、肌肉緊張、心悸、頭暈、腸胃不適、、、等身體症狀都會出現,而且常常會有過度擔憂、胡思亂想,自己想要控制,卻控制不下來。如果持續的時間太久,長期往往併發憂鬱的產生。
如果已經到了上述之程度,建議求助於專業人員。合併藥物治療與非藥物治療方式,通常是比較明顯有效的!在藥物治療上,使用抗焦慮的藥物,通常是必要的,而通常也會建議使用抗憂鬱藥物,臨床上很多SSRI(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)以及SNRI(血清素正腎上腺素再吸收抑制劑),都有科學文獻證實對於焦慮症,或是合併焦慮及憂鬱症的治療效果。而非藥物治療方式,則多採取認知行為模式,減少負面思考之循環,加強自信心,詳細的步驟與方法,則因人而異,適用於某甲的方式,不見得可以套用到某乙身上,還是需要與專業人員討論。